时时彩二星选号小工具-重度过敏,席卷新生儿家庭
你的位置:时时彩二星选号小工具 > 新闻动态 > 重度过敏,席卷新生儿家庭
重度过敏,席卷新生儿家庭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2:43     点击次数:134

作者:熊若皙

编辑:罗方丹

三月,圆柏、柳絮等随春天一同,宣告过敏季的到来。过敏性鼻炎、结膜炎的症状开始在人群中出现,许多婴幼儿也出现重度过敏反应。

近十年,我国儿童过敏性鼻炎的门诊量增加了30%,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增加了十倍以上。但社会对于过敏的认知依旧不足,医疗资源有限。社交平台上出现一批自称“敏宝妈”的母亲。她们在医院和家庭间周转,在网上自学知识,被迫成为婴幼儿过敏专家。她们的小心谨慎也常被视为“大题小做”,承受着家人的不解与质疑。

敏宝

3月,人民广场的白玉兰盛开,上海进入春天。看着窗外的美景,32岁的黎米再次陷入焦虑。她是两个过敏宝宝的妈妈,对她来说,和鲜花一起到来的还有过敏性皮疹和鼻炎。

一到春天,她总会在出门前给孩子们戴上口罩,套上长袖长裤,减少皮肤裸露。然而,一回到家,空气净化器就开启黄色警报,提醒她室内进入大量过敏原。

无处不在的花粉让孩子们出现了过敏症状。2岁的妹妹小米抓挠着脸和脖子,身上出现红疹;4岁的哥哥也开始不停打喷嚏、擤鼻子。黎米迅速拿出医药柜里的保湿和激素药,一边安抚两个孩子,一边进行抗敏治疗。

展开剩余92%

和过敏缠斗的不仅仅是黎米。最近,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许多春季护理过敏婴孩的攻略帖。在一位敏宝妈妈的分享里,早上10点到下午4点的花粉最猛,出门甚至要戴防风镜。为了隔绝螨虫,卧室的床单被套每周都要烫洗,空气净化器要24小时开着。

(图/unsplash)

每年春天,黎米都会保持这样的戒备。2021年,在第一个男孩被诊断为“敏宝”后,她辞去在上海外企的工作,全身心投入对孩子的照护。两年后,黎米生下女儿小米。在小米两个月大时,她发现孩子从前胸到后背,再到所有皮肤褶皱处,身上有90%的面积都在发湿疹。

在上海一家儿童医院做鸡蛋过敏测试时,还在睡觉的小米全身颤抖,几乎要抽搐,整个后背在20分钟内迅速肿了起来。医生看不下去,立马站起来观察情况。

生活在安徽蚌埠的全职妈妈李芯也有一个过敏性体质的宝宝。2024年,她在母婴店购买深度水解奶粉(一种用于治疗或预防牛奶蛋白过敏的配方奶粉)时,店主告诉她,这种奶粉销量特别好。李芯突然意识到,过敏不只是大城市婴幼儿才有的“富贵病”。

患有过敏性疾病或具有过敏性体质的孩子正变得越来越多。湿疹、特应性皮炎、过敏性鼻炎、哮喘等症状开始更多在婴幼儿身上出现。近十年来,我国儿童过敏性鼻炎的门诊量增加了30%,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增加了十倍以上。《2022中国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与现状分析》数据显示,中国每10个1~2岁的婴幼儿就有4个曾经历或正在过敏。

社交媒体上他们被称为“敏宝”。“敏宝”的增多与环境变化相关。随着城市工业化发展,致敏因素变得越来越多。此外,近年许多研究人员也提出,过度清洁的社会正造成自体免疫性疾病、过敏和炎症问题的增加。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肠道微生物菌群团队对1152个儿童进行分析,发现疫情期间出生的婴儿过敏症发病率相比疫情前增加了46%。研究者分析,这可能与疫情期间婴童在过度清洁环境中缺乏接触微生物,免疫系统发展受到干扰相关。

“敏宝”的陡然增多给社会带来挑战。目前,各地医院对婴幼儿过敏的了解仍然有限。在医疗支持的匮乏和固化的家庭分工下,探寻医疗方案并进行特定照护的责任,最终通常落在母亲身上。她们在社交平台上自称“敏宝妈”。在群聊与网帖中,敏宝妈们分享自己对婴幼儿过敏的研究与求医经历,也诉说着自己在家庭中遭遇的阻拦与质疑。

受限于县区条件,当地医院的科室没有变态反应科和消化内科,她只能带孩子去儿科。检查结果是,孩子没有任何感染,医生也没给出明确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,只是让张雪自己去网上买一些酵母菌给孩子吃。对诊断不放心,张雪开始在网络医学平台在线问诊。在得知孩子有可能是对食物蛋白过敏时,她感觉醍醐灌顶。这是张雪33年以来第一次听说“食物蛋白过敏”这个词。

张雪孩子后续去成都检测过敏的结果。(图/被访者提供)

开始抗敏后,张雪长期忍受着其他家人的异样眼光。自从生育了一个过敏体质孩子后,她时常被家人评价为“养得太精细了”。一月中旬,她带着一岁半的孩子回到县城老家,寸步不离。她总是双眼提防地看着餐桌,觥筹交错间,数次拦下来自亲戚的投喂,并解释孩子因为过敏而不能乱吃。

一次家族聚餐中,三姑妈买了桂鱼,坚持用筷子给孩子喂了一点。晚一点,二姑妈又偷偷挖了一点牛油果给孩子吃。张雪知道后,在家中爆发争吵。姑妈们执意认为孩子应该多尝试,“身边朋友的孩子也过敏,照样吃,还不是啥事没有?”

打开社交媒体搜索“敏宝妈”,有许多和她经历相似的人。2023年,黎米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条叫做“过敏宝宝的成长之路以及妈妈的自我救赎”的帖子,很快聚集起有相似经历的人。有妈妈在阻拦亲人投喂后遭遇辱骂,“跟后妈一样,这不让吃那也不让吃!”有妈妈被家人指责为孩子痛苦的元凶,“就是因为她养得太精细孩子才会过敏。”

通过这个帖子,她认识了许多深陷困顿与焦虑的敏宝妈,在两年里创建了三个群聊,聚集起近一千多人。

腹背受敌

在两个月大的小米被确诊为蛋白质过敏后,上海的医生给黎米的治疗方案是断掉母乳,改喂一种适用于极端蛋白过敏的“氨基酸奶粉”。

这个方案让黎米一时难以接受。在她看来,母乳不仅富含益生菌和天然抗体,也是她和宝宝情感联结的途径。在孕期的十个月里,黎米和孩子在一个身体内共享血液与心跳,生育后,她感到联结的需求转而通过母乳喂养满足,“可能说是孩子需要妈妈,妈妈也需要孩子,这是一种共同需要的感觉。”

在查阅大量资料后,黎米选择以忌口哺乳的方式作为断母乳的替代方案。为了防止宝宝对母乳出现过敏反应,黎米不能吃奶、蛋、小麦、豆制品等八大类常见食物,酱油也很少吃。可供选择的几乎只有猪肉、白菜和大米。

在那段时间的饭桌上,黎米只能眼巴巴看着其他家庭成员大快朵颐,独自一人吃着清淡单调的“特餐”。四个月后,她从120斤瘦到了103斤。

在其他家庭成员看来,黎米坚持忌口哺乳是一个“矫情”的行为。家里的老人责怪她,“你这什么菜都不吃,你让我们怎么烧菜啊,矫情。”丈夫还有一次对她说,“你的奶是三鹿奶粉吧,把她害得这么惨,为什么还要喂母乳?”刺耳的话语让她落泪。

然而即使经历严格的忌口哺乳,小米的湿疹仍然没有改善。黎米经常深夜看着体无完肤的宝宝流泪。她很少再给小米拍照了。每次打开相机,看着宝宝身上血红的抓痕和结痂渗出的组织液,心痛、自责和焦虑的情绪便抓挠着她的心头。夜晚为了哄小米入睡,黎米不得不压着孩子的手,防止她挠个不停。即便在小米睡着后,黎米仍被担忧囚困,整夜无法安眠,“我总是担心她下一秒会醒来。”

在上海,黎米深夜照顾孩子后的夜景。(图/被访者提供)

忌口到第四个月时,在上海一个闷热的夏日,黎米在室外中暑晕倒了。此后,她时不时会耳鸣和眩晕。去医院问诊后,医生说她得了一种叫做梅尼埃的内耳疾病,需要定期去打激素针来逐渐恢复听力。黎米认为当时的自己进入了产后抑郁期。长期忌口导致的营养不良、产后照顾的过劳、家人的不理解和挖苦,都使她的心情变得低落。看着越来越寡淡的母乳和体无完肤的宝宝,黎米最终决定放弃母乳喂养。

抗敏是一场漫长的缠斗。对于敏宝妈而言,哺乳期只是对抗孩子过敏的序章,紧接而至的辅食期才是正式作战。在这期间,她们需要通过加辅食来确定孩子的过敏原,帮其建立耐受,这也被称为“排敏”。黎米通过读论文得知,“六月至三岁之间是孩子食物耐受的窗口期,需要非常严谨。”这个阶段,黎米将孩子的食物分类细化,按照从低敏到高敏的顺序排列,再以12天为一个辅食周期,逐天加量对孩子进行测试。当孩子起湿疹或腹泻时,她会先暂停这类辅食,两三个月后再尝试增加。

排敏的过程漫长且繁琐,除了需要科学的方案,敏宝妈们有时还要对抗周围人的干扰。

(图/unsplash)

黎米在一天帮小米擦嘴时,发现孩子唇周有一圈白色的东西。奶奶最开始只说这是口水。直到黎米仔细闻了孩子的嘴巴后,奶奶才承认,刚刚孩子抢了一些蛋糕吃,她没有阻止,“她是没有这个认知的,也不愿意承认是她给乱喂的。”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,黎米没有当场发脾气,只是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篇帖子,起名为“与全世界为敌”。

在一次家庭聚会中,张雪的亲戚让她一岁的孩子尝尝西瓜的味道。即使张雪耐心解释孩子对西瓜过敏,亲戚仍认为”孩子应该多尝试“,准备用指甲掐一点西瓜去喂。直到张雪忍不住发火,他才停止这一要求。

对于这些没有见过孩子过敏症状的亲人而言,张雪尚能理解。让她难以接受的是,丈夫即使看过孩子过敏后湿疹和腹泻的症状,仍会不顾她的劝阻随意喂食。一次张雪回家后,发现孩子哭闹不止,身上新长出几颗湿疹,在盘问下才得知,是丈夫趁她不在时,偷偷给宝宝舔了一口葡萄。他们大吵一架。

“我都已经在为这个战斗了,你们不帮助我就算了,还要向我挥刀。我总是感觉自己是在孤军奋战、腹背受敌。”张雪感到崩溃。

“敏宝妈”群体的出现,与其他家庭支持的缺位相关。照顾敏宝的工作细碎繁琐,一些家人因对过敏认知不足,走向母亲们的对立面,另一些则以敷衍或回避的姿态应对难题。

在孩子确诊过敏后,黎米感受到丈夫的冷淡。在她高频率地带孩子去医院检查,和医生交流孩子情况时,丈夫总是在工作,好似觉得她的行为毫无必要。好不容易轮到丈夫参与照料,没多久,他就总会脱口而出:“来,让我们去看看妈妈在做什么。”

在照顾敏宝的这两年,黎米时刻观察和记录的孩子身体变化,记下厚厚一本病历本。上面始终只有她自己的字迹。

黎米给宝宝做的病历本(图/被访者提供)

上岸

2023年,黎米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条帖子:“有娃后拿月嫂阿姨跟你换老公,你愿意换吗?”她的答案是愿意。

在小米出生后,为了更好照顾两个敏宝,黎米请了一个月嫂来帮忙。月嫂是个五十岁出头的安徽阿姨,和黎米一样,她也有一个过敏体质的儿子。但在来黎米家工作之前,她并没有怎么接触到过敏知识。

在小米出现严重过敏症状后,阿姨一边安慰着以泪洗面的黎米,一边陪着她在公立、私立医院之间周转。在得知过敏性湿疹要少量多次涂保湿后,阿姨每次出门都会随身携带一罐保湿霜。只要孩子身上有一点干涩,她就会立刻停下来给她涂。面对其他家庭成员不合时宜的投喂,她也会及时帮妈妈拦下来,最大程度呵护敏宝的成长。

那段时间,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人共享着同一份焦虑。黎米看见,把两个孩子哄睡后,阿姨经常一个人坐在桌子前,左手放一部手机,在各大营养、医疗公众号中查阅过敏的相关信息;右手放一叠A4纸,用黑、红、蓝三种颜色的笔,密密麻麻地写满笔记。

黎米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,月嫂逐渐接替了丈夫在抚养中的角色。后来,面对丈夫的冷淡,黎米也更愿意跟阿姨分享孩子的日常,“爸爸大部分时候在工作,他永远无法真真切切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对你感同身受,只有阿姨和你共享着那份焦虑和关怀。”

月嫂在学习过敏知识(左)月嫂的笔记(右)。(图/被访者提供)

一年半后,迫于经济压力,黎米没有再和阿姨续约。阿姨走的那天,她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,大哭起来。

“上一次哭得那么难受,还是失恋的时候。”在婚后,黎米经历过两次失恋般的痛苦,一次是生育后,一次是月嫂离开。在黎米分享儿童过敏知识的两年里,有源源不断的人来找她咨询,最多的是孩子妈妈,其次是月嫂,“爸爸的占比不到1%。”

2024年1月的一天凌晨三点,黎米收到一位敏宝妈的消息:“我实在受不了了,我每天晚上都想抱着孩子跳楼,要不就想摔死他,别让他受罪了。”

在黎米看来,敏宝妈的困境是多重的。如果没有他人的支持,很多还没走出产后抑郁期的敏宝妈,往往又要在接下来的育儿中独自承担更繁重的责任,一边压抑内心的情绪,一边给孩子涂药、哺乳。更严重的,在承担这一切的同时,还要面临家人的反对与责问。

月嫂在帮小米涂保湿。(图/被访者提供)

除了家人的反对与缺席外,各地医院对过敏的认知程度不同,医疗资源有限,也让敏宝妈进一步陷入迷茫。

生活在贵阳市的王芙和丈夫都是牙科医生,共同养育着一个有湿疹的敏宝。孩子六个月大时,在辅食阶段出现频繁腹泻。她辗转贵阳市各医院的变态反应科和消化内科问诊,得到不一致的答案。变态反应科的医生告诉她,孩子的反复腹泻说明存在食物不耐受,需要先隔离过敏原,观察三个月后再尝试加入辅食。而消化内科的医生则认为,只要孩子的湿疹没有加重,就可以继续吃该食物,不用观察孩子的排便。

和王芙的情况类似,云南昭通的张雪在给孩子六个月加辅食时,发现宝宝对诸如苹果、梨等低敏食物都有反应,一直到十个多月,也只能吃一些小米粥,始终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。她陷入迷茫和焦虑,“我的孩子难道什么都不能吃吗?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。”

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小城市里,妈妈们经常在母婴店里寻求“脱敏秘方”。张雪曾在昭通老家的母婴店里购买过店员推荐的药浴包,泡完后,孩子不仅没有脱敏,还出现了腹泻。店员告诉她,这是在排毒,推荐张雪再买三包泡一泡。

有了在老家问诊的失败经验,张雪决定带孩子去西南知名的华西医院儿科挂一个专家号。让她再次感到失望的是,医生只是告诉她要尝试给孩子喝适度水解奶粉,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加辅食建议。

“很多妈妈会将过敏当作感冒、发烧,希望通过药物或打针等干预方式来让孩子快速‘痊愈上岸’”。通过和敏宝妈们的交流,黎米发现,许多妈妈对敏宝不能“上岸”而感到恐慌。然而,上岸原本就不是必然的结果。研究表明,随着婴幼儿免疫系统的逐渐完善,2/3孩子的过敏症状会消失,但也有1/3孩子的免疫系统无法达到正常的状态,过敏可能会伴随一生。

她认为敏宝妈们不仅要重塑自己的过敏观,也需要对周围的人进行二次教育。今年过年,黎米发现,家里亲戚乱投喂的频率变低了,四岁的大宝也开始自发坚决地对过敏食物说“不”。在日常的反复科普和争吵中,家人和孩子都逐渐意识到了过敏的重要性。月嫂走后,奶奶和外婆接替起曾经的工作,成为黎米的战友。

在回六盘水老家探亲时,王芙的孩子又开始腹泻。处理完后,王芙一个人走回房间,躲在被窝里大哭。她听到同为母亲的妹妹走进房间,用温柔的话语抚平她:“不管你做什么选择,我们都支持你。如果你想继续给他母乳,我们支持你;你想给他喂奶粉,我们也支持你。因为不管是哪一种方式,他都会长大,而且他都会长得越来越好。”

*文中黎米、张雪、李芯、王芙为化名。

[1]专访|特蕾莎·麦克费尔:过敏是一种失衡,更是自我攻击,澎湃思想市场,2024-7.

[2]《2022中国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与现状分析》,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,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变态(过敏)反应与临床免疫分会,2022-7.

[3]中国工业低碳发展的现状与展望,陈素梅,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,《城市》2022年01期.

[4]过敏是对环境的不适应,牛雨蕾,生命时报,2023-7.

[5]新冠疫情会长久地改变洗手习惯吗?,Gideon Lasco,结绳志,2020-4.

[6]中大研究指出过度清洁消毒增加湿疹等过敏症风险 ,香港中文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,2025-02-03.

发布于:广东省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